乾坤再造在中华新西兰华人 吕柏林著 |
《西江月·井冈山》即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作于1928年秋天(见
《维基百科·毛泽东诗词》),其词是: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维基百科·西江月·井冈山》告诉:一,井冈山黄洋界战斗发生于192
8年8月30日上午;二,《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于1928年9月上旬
在遂川大汾获悉黄洋界保卫战得胜后创作的;三,《西江月·井冈山》原稿手迹
无从找寻,该词手迹是毛泽东为满足井冈山管理局要在建筑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胜利纪念碑”上镌刻该词而重写之词。《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冈山》告诉:毛
泽东创作《西江月·井冈山》的时间是9月5日前后。
《西江月·井冈山》给出的战斗场面极为壮观和惨烈:“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
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好象交战的两军都有千军万马,战情犹如被包围
的千军万马的红军与包围它的千军万马的国军展开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斗场景,
“黄洋界上炮声隆”又象包围与反包围的两军都有互相攻击的万炮齐发的炮战。
然而,黄洋界战斗其实是红军一个营和国军一个营之间的小战斗,是在国军无炮
参战的情况下,红军利用缴获的唯一一门迫击炮和发了唯一一发唯一能爆炸的迫
击炮炮弹就结束战斗的小战斗。证据和理由有:
◆《百度百科·黄洋界》告诉:一,黄洋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
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
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黄洋界地势雄伟险峻,举目远眺,群山起伏,
云雾弥漫,白茫茫如同汪洋大海”,二,黄洋界关隘在毛泽东眼里是井冈山最险
要的关隘,因为他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
须看”;三,黄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当年8月30日发生的
红军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黄洋界哨口工事中,山下通往黄洋界哨口的道路只有
两条小道;四,红军的黄洋界保卫战兵力只有在井冈山下宁冈县组建仅三个月的
红军第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会剿井冈山红军的国军是四个团的兵力;五,缺
乏枪用弹药的守卫黄洋界哨口的红军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
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
体”五道防线;六,守卫黄洋界哨口的红军威力最强大的武器是从敌军缴获的在
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迫击炮及其三发炮弹,是第三发炮弹正好落在国军
指挥所附近的爆炸,才令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的国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已返回井
冈山而于当夜乘着弥漫的云雾撒退的。
◆《百度百科·黄洋界保卫战》告诉:一,1928年7月,红军第4军主力在
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县),红4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第31团第3营
由井冈山赴桂东接应主力,第32团和第31团第1营留守井冈山;驻湘国军和
驻赣国军则组织5个团兵力于8月中旬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2次“会
剿”,并于8月下旬趁红4军主力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
2次“会剿”,驻湘国军第8军的2个团于8月30日晨由酃县(今炎陵)出发
,在驻赣国军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二,黄洋界位于井
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三,8月30日下午,正
当驻湘国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1门刚修复的迫击炮,轰击其在源头
的后续部队,(其中一发炮弹)正好击中驻湘国军的指挥所,驻湘国军误以为红
4军主力回山,当夜撤回酃县;驻赣国军闻讯后,亦停止策应驻湘国军的行动;
四,红军迫击炮击中驻湘国军的指挥所后,红军吹起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
,一边放起假机关枪(铁桶里放炮竹),一边用礌石滚木向敌群砸去,并在国军
撤回酃县途中追击国军,边界各县地方武装也纷纷出动,待国军逃回茶陵时,沿
途又留下数百尸体和伤号。
◆《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告诉:一,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黄洋界
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哨
口之一;二,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
红军去桂东(县)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
空虚;湘赣两省的国军则乘红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
剿”;三,8月30日上午,驻湘国军第八军第一师在驻赣国军一部的策应下,
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四,守卫在黄洋界红军是第三十一团第一
营的一连和三连;五,由于地形的限制,国军兵力只能呈鱼贯队形,一个一个地
往上爬,每个兵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无法射击。所以国军虽有一个
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兵力顶多算一个营兵力;六,红军缺少枪支弹药,每
个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为了节省子弹,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到有效射程内再
突然开火,因而,红军从早晨打到下午,打退了国军的多次进攻;七,下午四点
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把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仅有的一门迫
击炮抬来,向国军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正好落在国军指挥阵地上,听到炮
声的国军误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
会逃走,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国军二百多人。
◆朱德外孙刘建根据他在北京实验二小念三年级期间朱德告诉他的黄洋界保卫战
战情在《朱德: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普通爷爷》中告诉:一,红军在黄洋界保卫
战使用的一门迫击炮是红军攻打国军许克祥部队时缴获的德式迫击炮;二,红军
打败许克祥后,红军大部队乘胜下山,往瑞金方向扩大革命根据地,山上只有人
数很少的留守部队,国军便趁此时又向井冈山进行围剿;三,那时从湖南炎陵到
井冈山只有一条小路可走,红军就在国军围剿的这条必经之路上设了很多路障,
但是路障不能将国军部队全部挡住,留守的红军战士们有些着急;四,当围剿的
国军离红军只有两三千米远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因缴获的迫击炮中,有一门
因故障被留在了山上修理,排除故障后,指挥员发现围剿的敌军指挥所距离不远
,就要求迫击炮射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第一发是个哑弹,根本没发出去;第
二发炮弹送入炮膛内也没有击发,战士们将炮弹倒出来检查,才发现原来是没有
拧引信;只剩下最后一枚,大家都很谨慎,拧好了引信,对着敌军指挥所瞄准后
开炮,结果炮弹不偏不倚,准确击中了国军的指挥所,国军没想到山上留守的红
军还有一门炮,指挥所被炸后,敌军只得慌忙撤退。
◆《他不但是开国元帅,还是红军中第一个会打大炮的炮手,他是谁?》告诉:
一,井冈山时期的红军,除了起义部队有汉阳造外,其他大多是土枪土炮,战士
背的子弹袋虽然看上去都是鼓鼓囊囊,里面其实全是竹杆子,真的分到每个人手
上,不过三五发子弹;二,机枪在那个时候是稀罕物,以致于谁有机枪谁就能打
赢,朱德有一个卫士排配的四挺“花机关”不过是早期的德造冲锋枪;三,红军
守井冈山时,因缺乏山炮,曾把松树掏空,再在里面装上炸药、铁片,命名为“
松树炮”,但“松树炮”实战价值不大,只起虚张声势作用。
◆《黄洋界上炮声隆,原是杨至成送大炮》告诉:一,黄洋界保卫战前留守井冈
山的武装只有红二十八团的两个连和一部分地方武装——赤卫队;二,合剿井冈
山的国军是从酃县向宁冈县的大陇进攻的驻湘国军第八军吴尚部的三个团和从永
新县向宁冈的茅坪推进的驻赣国军第三军王均部的一个团;三,在黄洋界保卫战
中立下大功的一门迫击炮是红军二十八团在湘南暴动时缴自许克祥部队的;四,
在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使用了机枪和土炮,从早上到
下午,红军共打退敌人四次进攻,消灭国军近一个团;五,被消灭近一个团的国
军以迫击炮猛烈轰击红军工事,重新发起更猛的进攻,红军阵地重遭破坏,牺牲
、挂彩人数急增;六,在国军使用迫击炮攻击后,红军从军械修理处把唯一的一
门迫击炮拉到黄洋界山头,对着国军阵地连发三炮,但第一、第二炮因瞎弹和潮
湿均无效果,只有最后的第三炮呼啸出膛,正好落在敌指挥所上开花,国军以为
朱毛红军主力已回到山上,便弃阵溃逃。
◆CCTV播出的国宝档案《血战黄洋界,誓死保卫井冈山》告诉:一,把守黄
洋界的红军只有两个连的兵力,总共只有给一百支枪,每支枪只配有三至五发子
弹,而赤卫队和群众手里只有大刀长矛;二,在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
保卫战中,国军是沿着通往黄洋界的一条小道不断推进的;三,当战斗打到下午
四时,红军弹药即将用尽而国军又一步步迫近的十万危急之际,留在井冈山唯一
的一门因刚被修好的迫击炮及其三发炮弹被抬上黄洋界哨口,虽然前两发炮弹因
井冈山气候潮湿成了哑弹,最后一发炮弹却因曾在黄埔军校学过炮科的陈毅安营
长操炮发射,经过他的精确计算和瞄准,落在了山下的国军指挥部里。
以上信息告诉:
一,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参战红军每人只有三五发子弹的二个连、一百支枪,像
样的热兵器只有步枪、早期的德造冲锋枪、“松树炮”和缴自国军的一门德式迫
击炮及其三发炮弹,参战国军虽有一个师或五个团的兵力和迫击炮,但国军用在
火线上的兵力顶多算持枪的一个营兵力,甚至连持枪的一个营兵力也算不上,因
为他们只能在通往黄洋界的唯一一条或两条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上一个个拉开距
离边爬边战。表示黄洋界保卫战是规模很小的战斗,是红军侥幸打到国军指挥所
的唯一一发也是最后一发迫击炮炮弹吓退国军取胜的小战斗,将侥幸取胜的小战
斗以词纪之,完全是小题大作。
二,“山下旌旗在望”无据,因为,山下是指黄洋界山头哨口以下的山下,旌旗
是指国军军旗,山下可望见的国军军旗,一是插在国军的临时指挥所和临时宿营
地,二是向黄洋界前进的队伍。国军的临时指挥所和临时宿营地离黄洋界哨口至
少有两三千米——两三公里——四至六华里的直线距离,因为国军指挥所和临时
宿营地必在“当围剿的敌军离红军只有两三千米远时”的“敌军”后面,而常识
告诉:视距越远,物象越小,视距四至六华里以外的国军军旗可能不可见或可能
只是一个星点,但是,《维基百科·中华民国军旗列表》告诉:北伐时期即19
25年—约1931年期间国军军级至连级单位的军旗规格是:
可见,国军军级至连级单位的军旗规格和颜色在1928年8月30日——农历
7月16日的初秋大地呈绿色为主的背景色中极不显眼,在离黄洋界山头哨口四
至六华里外的远方即使有星点大小,站在黄洋界山头哨口的红军也没理由把它们
视为国军军旗。
即是说,即使“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的黄洋界在1928年8月30日没被
茫茫云雾笼罩且是万里晴空,或者笼罩黄洋界哨口的茫茫云雾会不时为红军闪开
鸟瞰国军临时指挥所和临时宿营地方向的一片天(红军的一发迫击炮在1928
年8月30日下午四时射中四至六华里外的国军临时指挥所的情况表示,黄洋界
哨口在当天下午四时前后有可能出现为红军闪开鸟瞰国军临时指挥所和临时宿营
地方向的一片天),站在黄洋界哨口阵地上也望不到插在国军临时指挥所和临时
宿营地的军旗。
然而,当时的井冈山地区是亚热带森林植被发育的林区,是百竹俱全的竹林区(
见《井冈山竹笋》和《百度百科·井冈山》),是到处分布着一坡坡、一片片、
一窝窝、一丛丛的不嫌土贪、不厌地僻、节节向上的竹种多样化的竹林区(见《
井冈山竹笋》),是到处分布着一坡坡、一片片竿高20多米的毛竹林的林区,
是所有村庄的房前屋后、溪畔田头理应到处都长着竿高8—15米黄竹丛(竿高
取自《百度百科·黄竹》)、竿高6—9米绿竹丛(竿高取自《百度百科·绿竹
》)……而为竹丛掩蔽下的村庄,国军指挥所和临时宿营地理应选在周围树木能
遮蔽它们的地方,军旗也理应插在周围树木能把它遮蔽到黄洋界哨口上的红军看
不到的地方。因此,即使黄洋界山头哨口在1928年8月30日没被茫茫云雾
笼罩且是晴天,或者笼罩黄洋界哨口的茫茫云雾会不时为红军闪开鸟瞰国军临时
指挥所和临时宿营地方向的一片天,在黄洋界山头哨口上的红军也没理由看得见
直线距离四至六华里外插在国军的临时指挥所和临时宿营地处的军旗。
而向黄洋界哨口前进的国军,是爬行在树林中的崎岖狭窄陡峭的林荫山路上,也
理应在爬行中努力隐蔽自己和军旗,即国军军旗理应被旗手偃旗——被旗手用旗
杆卷起来横着拿在身边前进,只会在拿下黄洋界哨口阵地后才可能把军旗亮出插
在黄洋、界哨口阵地上。因此,站在离黄洋界山头哨口上的红军也没理由看得见
向黄洋界哨口前进的国军军旗。
这就表示:“山下旌旗在望”无据。
三,“山头鼓角相闻”无根据,因为,《在线汉语字典》告诉:鼓角是战鼓和
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中为了发号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百度百科·西江
月·井冈山》的作者在注释中认为,“山头鼓角相闻”的鼓角借指军号。但在黄
洋界保卫战中,占据山头的军队只有在黄洋界哨口阵地上的红军,因为临时驻在
井冈山下准备踏平黄洋界剿灭井冈山红军的国军没山头可据,进军黄洋界哨口的
他们又只能一个个拉开距离地往黄洋界哨口的一条或两条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上
为隐蔽自己而悄悄攀爬,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吹冲锋号;红军抗御国军的战斗首
先发生于他们能见到一个个拉开距离爬山的国军出现在靠近黄洋界哨口的一条或
两条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上,在可用步枪机枪射击国军战士的距离内和可用滚木
擂石伤到国军战士的距离内,以据险守隘为目的的红军也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吹
响冲锋号。红军在一发迫击炮击中国军指挥所或其附近后的冲锋虽可能吹起冲锋
号,这种可能也只发生在井冈山群峰的一个山头,根本不存在“山头鼓角相闻”
的山头和“鼓角”,故“山头鼓角相闻”毫无根据。
四,“敌军围困万千重”毫无根据,因为,当时会剿井冈山的国军只有一个师或
五个团,他们会剿井冈山红军的方式不是在井冈山下绕着井冈山围困,而是企图
通过战斗消灭据守在井冈山上的红军,而一个师或五个团的国军,连把守井冈山
通过山下的所有路口都不够,或者说,一个师或五个团的国军,形不成围困井冈
山红军的半重包围圈。即是说,当时国军对据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驻湘国军与
驻赣国军分别从湘赣两路向黄洋界一带进军,实施对井冈山红军的合剿,没有围
困,“敌军围困万千重”毫无根据。
五,“我自岿然不动”毫无根据,因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
逻辑关系告诉,“敌军围困万千重”和“我自岿然不动”具有前因后果关系,是
“敌军围困万千重”之因结“我自岿然不动”之果,既无“敌军围困万千重”的
围困之势,红军就没理由产生假装镇定自若的“我自岿然不动”心态,就只有据
险守隘的备战心态和时刻准备各自逃亡的心态。
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毫无根据,因为,“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的逻辑关系告诉,“黄洋界上炮声隆”和“敌军宵遁”也具有前
因后果关系,是“黄洋界上炮声隆”之因结“敌军宵遁”之果,但是,“黄洋界
上炮声隆”是指黄洋界上的哨口阵地上的隆隆炮声,而在黄洋界上的哨口阵地上
发出隆隆炮声的,一是据守在黄洋界上的哨口阵地上的红军的几门用来虚张声势
、自我壮大胆而的断断续续点燃的“松树炮”发出的声响,二是国军发射的落在
黄洋界上的哨口阵地上的迫击炮炮弹爆炸声,但令“敌军宵遁”的炮声不是“松
树炮”发出的声响,更不是国军发射的落在黄洋界上的哨口阵地上的迫击炮炮弹
爆炸声,而是据守黄洋界哨口的红军唯一的一门迫击炮从黄洋界上的哨口阵地上
成功发射的唯一一发也是最后一发落在两三千米远的国军指挥所或其附近的迫击
炮炮弹的爆炸声。即是说,“黄洋界上炮声隆”不是“敌军宵遁”之因,“敌军
宵遁”不是“黄洋界上炮声隆”之果,“黄洋界上炮声隆”和“敌军宵遁”没有
因果关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毫无根据。
可见,《西江月·井冈山》完全是一首小题大作、虚构战情之词,完全是违背文
艺真实性基本要求的虚伪之词,完全是诈骗不知黄洋界保卫战战情读者的诈骗之
词。
然而,毛泽东是没理由不知文艺创作必须满足文艺真实性基本要求的。既知文艺
创作必须满足文艺真实性基本要求的毛泽东为何会创作出完全违背文艺真实性基
本要求的虚伪之词《西江月·井冈山》呢?真相只能是,毛泽东没有思想之心,
而是“得一以生”(《道德经》)并“恃一以生而不辞”的一形道生化物,因而
是“目惟内视而不外视”(《金华宗旨》)的瞎子、“耳惟内听而不外听”(《
金华宗旨》)的聋子、“惟道是从”(《道德经》)的行尸走肉、“无知无欲”
(《道德经》)的收音机、对“万物得一以生”(《道德经》)的一形道之声“
应之速而无疑”的传声筒。《毛泽东干的四件大事为何都会被珍妮的预言言中?
》也证明毛泽东是没有思想之心的“目惟内视而不外视”的瞎子、“耳惟内听而
不外听”的聋子、“惟道是从”的行尸走肉、“无知无欲”的收音机、对“万物
得一以生”的一形道之声“应之速而无疑”的传声筒、“得一以生”并“恃一以
生而不辞”的一形道生化物,《西江月·井冈山》只是再次证明毛泽东是没有思
想之心的“目惟内视而不外视”的瞎子、“耳惟内听而不外听”的聋子、“惟道
是从”的行尸走肉、“无知无欲”的收音机、对“万物得一以生”的一形道之声
“应之速而无疑”的传声筒、“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的一形道生化
物而己。
知道黄洋界保卫战战情的国共两军的官兵不在少数,杨至成就是身在现场的知情
者,朱德就是听事后汇报而对黄洋界保卫战战情知道更全面的知情者,朱德外孙
刘建和至朱德家中听朱德讲黄洋界保卫战战情的北京市实验二小的四位教师都是
听了朱德介绍黄洋界保卫战战情后的第二手知情者,《1928年8月30日黄
洋界保卫战》、《他不但是开国元帅,还是红军中第一个会打大炮的炮手,他是
谁?》、《黄洋界上炮声隆,原是杨至成送大炮》《百度百科·黄洋界》、《百
度百科·黄洋界保卫战》及其它讲述黄洋界保卫战文章的作者和读者与视频《血
战黄洋界,誓死保卫井冈山》的作者和观众也都是知道黄洋界保卫战战情的第二
手知情者,为什么就无人撰文揭发《西江月·井冈山》完全是一首小题大作、虚
构战情之词、完全是违背文艺真实性基本要求的虚伪之词、完全是诈骗不知黄洋
界保卫战战情读者的诈骗之词呢?真相也只能是他们都是无思想之心的“目惟内
视而不外视”的瞎子、“耳惟内听而不外听”的聋子、“惟道是从”的行尸走肉
、“无知无欲”的收音机、对“万物得一以生”的一形道之声“应之速而无疑”
的传声筒、“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的一形道生化物。
有必要指出的是,据守黄洋界哨口的红军唯一的一门迫击炮从黄洋界上的哨口阵
地上成功发射的唯一一发也是最后一发打到直线距离四至六华里外的国军指挥所
或其附近的迫击炮炮弹,并非发炮手是在黄埔军校学过炮科的陈毅安营长的精确
计算和瞄准,因为1928年8月30日下午四点左右黄洋界哨口的天气即使晴
天也未必没被茫茫云雾笼罩,笼罩黄洋界哨口的茫茫云雾也未必为陈毅安闪开鸟
瞰国军临时指挥所和临时宿营地方向的一片天,而黄洋界哨口的红军未必清楚国
军指挥所所在地及其建筑物或构筑物,即使清楚,离陈毅安四至六华里外的国军
指挥所也极不显眼,因此,落在国军指挥所或其附近的迫击炮炮弹并非陈毅安营
长的精确计算和瞄准,而是这发炮弹“得之以生”并“恃之以生而不辞”(《道
德经》)的一形道让炮弹飞到国军指挥所或其附近并爆炸,因为包括人造物在内
的万物都“得一以生”并“恃一以生而不辞”,证明人造物都“得一以生”并“
恃一以生而不辞”的最新文章是《马鞍山市推出离奇新闻》。
明月牌收音机吕柏林
2018年6月22日
【回首页】【月亮探密】【中国问题和解题钥匙】【石器时代子虚乌有,神话传说传神传真】【乾坤再造在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