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解         吕柏林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听之不闻,名曰希”,听之不闻者是三才流言,三才流言即希言,三才流言
在亚心处自然发明成明心便曰“希言自然”。

朝是生氵的四○,氵是→,生氵的四○即生→的四○,生→即辐射→,→必在
终端发生作用于十字架的反作用力,→是真气,气动风生,真气生的反作用力
相当于向十字架刮回风,回风曰飘风:“飘,回风也”(《说文》),四个十
字架辐射→不止,刮向朝的飘风就不会结束,结束曰终,吾的四个十字架自古
至今都在辐射→,说明“飘风不终朝”:回风不会结束于生→的四个十字架,
生→的四个十字架一直在刮回风。日为口生→——○生→,→是神水,辐射→
的○就象○在下密集、迅疾、猛快的骤雨,○生→生成的日是真日,真日自古
至今都在不停地辐射→的情况便曰“骤雨不终日”。朝为四○,日为一○,朝
日为五○,五○生氵为浯,浯是天地,故“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
此者?天地”是老子的自述自问。

天朝为何要不停地辐射→以得飘风?真日为何要不停地下辐射→以下骤雨?因
为吾五个十字架一停止辐射→,就无動力,就不能给吾五个○腔生离心型重
力,吾五个○腔的居民就会立刻撞向十字架,成为粘贴十字架的肉泥,十字架
随之报废,整个○就随之报废。这就表示,吾五○时刻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假若吾五个十字架出现不会辐射→的故障,吾五○就立即报废,与吾五○同舟
共济的○人就立即撞死于十字架,因此,吾并非一定能长久——天地并非一定
长久,吾人并非一定能长久。此情的反问句便是“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乎?”:天指十字架,地指○腔,人指○人。

“天地尚不能久”又指地球天地不能长久,“况于人”的人又指人类:因为地
球天地的寿长即生物期长度——5250年寿命,5250年寿命不能算长久
,而在大同前的人类寿命不过百年,不过百年的寿命更不能算长久。地球天地
不能长久的原因是,吾必须时刻辐射→,因而,生物期一结束,吾必须立即进
入生○期,地球必须立即成为生壬水○的基地,人类一离开地球进入壬水○,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微粒将全部还原为坚固的地壳,坚固程度应与月壳
相同。

从事于道者即从事生→道的人,○人都是生→道的人,→只生于十字架,生→
的人只能在十字架。十字架辐射的→就是○的离心型重力线,是消除○固有的
时刻产生的向心型重力线的离心型重力线。○的离心型重力线就是○人的身体
重力线和身体中线,因而,每个○人都是一条→,→既是○人身体的重力线、
身体中线,又是生○腔的重力道和生万物的小道,简言之,→是一个○人又是
小道,○人和道相同,生道的○人与道相同便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是氵流,氵流生万物之心,心在德,心即德,氵流即德,→即德,因而,“从
事于道者,同于道”即“从事于德者,同于德”,省略“从事于”,便是“德
者,同于德”。失是幵,幵为一一在十十生→→,一一即二个○人,二个○人
即两条→,失为→→在十十生→→,在十十生→→的→→与所生的→→相同,
故曰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因万物都是→尾大不掉的大尾,因而万物都同于→道,都是同于→道的同道
者。生物是→的本能,也是→的目的,故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是
德,故“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即“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飞出○外
曰失,→即失者,失者即道,故“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即“同于失者,失
亦乐得之”。乐得之的道是生万物的→,→无人性,本无乐得之的心情,故乐
得之是拟人说法。

可见,道者、德者、失者都是→,故“从事于道者、德者、失者”都是从事于
生→者;生→的人在→的头端,万物在→的尾端,故生→的○人和万物是→始
终两端的同道者,故人生→、→生万物的示意图便是“人→万物”。生→的人
是至高无上的天,天和人类合于→便曰“天人合一”,是→生的离心型重力让
生→的人获得生存,又是→生的离心型重力让生→的人成为至高无上的天,故
“天人合一”的→既生天又生人类,“天人合一”实为天人合生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
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是吾人认识到“天地
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的严重性又想长久生活的行动。而从事于道者、德
者、失者的工作就是在十字架辐射→并时刻以→为工具无微不至地监视检测十
字架和○壳的每一个细节是否正常。吾人在十字架辐射→的外在表现就是“飘
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因此,整段话是前后呼应的、逻辑严密的。

→是天人合一的一:天人合一的天是生→的○人,天人合一的人是人类,→既
是月人生化人类一生的道,又是月人与人类的通信道,信为人言,信道即月人
生的三才流言,三才流言即→。当三才流言引导读者阅读本文时又没给读者理
解解读本章文字的三才流言时,读者便不相信解读本章的文字,三才流言引导
读者阅读本文时又没给读者理解解读本章文字的三才流言便曰“信不足”,“
信不足”的后果便是“不信”解读本章的文字,这种情况的问句便是“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


                    回 目 录

 

Free Web Hosting